本网讯(记者蔡雅)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研习南粤”2025年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紧密结合,在追寻国家战略足迹中感悟思想伟力、校准青春航向,学生工作处研习南粤团队紧扣“魅力湾区线”主题,于8月18日至20日奔赴珠海、深圳两地开展实践调研。团队以8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核心、3名指导教师为引领,用青年视角丈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广度,用脚步探寻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深度,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在实地研学中书写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初心答卷。
赴珠海、深圳开展实地研学(骆莹莹摄)
研学首站,师生一行驻足伶仃洋畔,将目光聚焦于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这座横跨碧波的钢铁长虹,不仅是广东省教育厅“魅力湾区线”中“感受发展奇迹”的核心坐标,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载体。在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师生们通过实地观察、资料研读,深刻认识到这座超级工程的多重价值:它既是打通粤港澳三地交通动脉的“物理枢纽”,更是串联人才流动、经贸往来、资源配置的“经济纽带”,推动三地从“地理相近”迈向“发展相融”;而建设过程中攻克的10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下的7项世界之最,更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底气,体会到“中国方案”为全球跨海桥隧建设贡献的智慧力量。“从图纸到现实,大桥的每一寸钢索都镌刻着‘勇创一流’的民族志气。”
实地学习(陈锐莹摄)
8月19日,团队走进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展览馆,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改革对话”。作为“魅力湾区线”与“改革先锋线”的交汇点,这座展览馆以“大潮起珠江”为主题,通过3000余件历史文献、200余件实物展品、50余组数字化展陈,全景式铺展广东从“蛇口春雷”到“前海潮涌”的改革画卷。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标牌,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初期的企业执照;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蓝图,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最新成果,一幅幅画面、一件件实物,让师生们清晰看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探索轨迹,更读懂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精神的一脉相承。“原来大湾区的‘敢闯敢试’,早在四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在参观“特区探索”展区时,指导教师向学生们解读道。这场研学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行走,更是一场思想的淬炼——当青年们看到昔日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都市、滩涂地崛起为创新高地,“投身改革洪流、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念愈发清晰。
参观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展览馆(宋睿佳摄)
随后,团队前往前海公园,深入这片“特区中的特区”开展实地调研与游客访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前海是习近平总书记“精耕细作、精雕细琢”殷切嘱托的践行地,也是“魅力湾区线”中“观察创新活力”的关键站点。如今的前海,摩天楼宇与生态绿地交相辉映,3000余家港澳资企业在此扎根,1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此诞生,昔日的滩涂之地已蝶变为“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团队成员手持相机记录前海新貌,同时与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深入交流:退休教师感叹“十年前海大变样,国家政策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港澳青年创业者称赞“前海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实现梦想更有底气”;大学生游客则表示“希望毕业后能来大湾区闯一闯”。这些来自民众的真实声音,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大湾区的发展不仅是宏观层面的经济腾飞,更是微观层面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鲜活注脚。
采访游客(陈锐莹摄)
此次“魅力湾区线”研学之旅,既是我校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实践号召的具体行动,更是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从港珠澳大桥的科技自信,到改革开放展览馆的精神传承,再到前海新区的创新活力,每一处调研点都让团队成员对“粤港澳大湾区是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定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认知愈发清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是大湾区发展的见证者,更应成为建设者、传播者——未来,我们将持续讲好大湾区故事,把实践中收获的震撼与感悟转化为建功立业的行动,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大湾区建设,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崭新篇章。相信当更多青年汇入大湾区建设的洪流,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强劲的青春力量!
文字录入:党委学生工作部 黄锦澎;编辑:甄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