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常常在生活中体验着各种痛苦,比如对自己的不满意、人际上的冲突、对未来的担忧等等,她还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感受、想法,十分内耗,以至于无法正常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
小A眉头紧皱地来到医院,希望医生能帮助自己消除这些痛苦,找回快乐的自己。
01:痛苦可被避免与消除吗?
我告诉小A,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各种各样的痛苦。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设计的,你我都是如此,医生也是如此。小A十分惊讶,表示不太相信。
这就要从我们的祖先说起了。试想我们的某个祖先“小猿”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周围危机四伏,随时可能有尖牙利爪、体型庞大的猛兽发起攻击。

小猿为了生存下去,只能时刻竖起耳朵、保持警惕。ta会更多地关注可能的危险,而不是周围美丽的花花草草;ta还会经常和别人做比较,担心“我是否合群?会不会被驱逐出去?”ta必须争取留在部落里面,因为落单就容易被野兽吃掉。
有没有觉得这些习惯非常熟悉?
过度关注危险、总是和他人做比较、不断担忧未来与分析过去、总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些状态常常给现代人带来痛苦!但,这正是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保留的保护我们的功能,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

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大脑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快乐而设计的,他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我们的生存。
所以不管是普通社畜、亿万富翁、光鲜亮丽的明星、还是沿街讨饭的乞丐,我们都有一颗差不多的大脑,一颗擅长关注危险、制造痛苦的大脑。
02:为什么痛苦会影响生活?
说到这里,小A有些生气和困惑,“确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痛苦。问题是,我的痛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严重影响到了我的生活呀!”
没错,我特别理解小A体验到的无助和困扰,也绝对不会否认痛苦的严重性。这正是问题所在,既然都有痛苦,为什么有人面对痛苦能正常生活,有的人过于烦恼而影响生活呢?
这其中会有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今天,我们主要说说心理层面的重要原因——我们对痛苦的不接纳。
什么意思呢,人生的痛苦是必然存在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痛苦。是与之共处还是与之对抗,决定了我们是否会感到困扰。
就拿小A和同事吵架举个例子,她感到很难过。就好像本来在烹饪一道菜,里面掉进去了一些不喜欢的调料,略微有点苦。
小A不喜欢这种苦的味道,于是在里面又加了一点调料,叫做“反思和分析”——“是不是因为我哪句话说错了,如果我当时没那么说,我们两个就不会闹僵吧?我应该那么说的......我太后悔了”,小A越想越难受,苦味儿越来越浓烈。
接着小A还不甘心,又往里面加了另一种常见的调料,叫做“回避行为”——为了避免感到难受,开始回避和这个同事的见面。
结果,整道菜逐渐不受控制地燃烧起来,小A不仅不愿意见这个同事,也害怕别的同事不喜欢自己,最后甚至不想走进办公室,不愿意去上班了。不仅这道菜不能吃了,整个锅也毁了。

小A的情况很常见,不妨把这个锅比作我们自己,这道菜比作当下的各种身心体验。因为我们不接受这道菜出现任何一点不合期待的味道,所以不停地改变它、调整它,一番操作下来,最初细微而单纯的苦味儿演变成了复杂而糟糕的烦恼了。
03:痛苦的解药是什么?
正如刚才所说,对痛苦的不接纳会无数倍放大痛苦。因此,最有效的解药便是不评判地觉察当下的身心体验。
这个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念(mindfulness)”,这是一种通过将注意指向当下目标而产生的意识状态, 不加评判地对待此时此刻的各种经历或体验(Kabat-Zinn, 2003)。
正念就像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只是如实地观察,没有先入为主的观点,也不试图改变所观察到的一切。不去回避,也不执着。

通过练习正念,小A学会在痛苦时暂停一下,如实描述当下的体验:“我看到,我现在很不开心”,“我知道我现在沉湎于对过去的反思里了”,“我觉察到现在胸口很堵,四肢无力”。
允许一切不舒服的感受存在,观察它们,就像观察天空中来来去去的云朵。当小A不再自动化地回避痛苦,她发现所有体验都会来,也会走,看到万物有着不断变化的本质。然后小A能够做到不受这些感受的影响,正常地投入到工作中。
痛苦虽然无法避免,但我们有自由行动的能力。通过正念,我们就能在痛苦和回应之间腾出一个空间,清醒而智慧地回应痛苦,然后转身投入到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中。
04:如何练习正念?
正念练习一般有两种,即正式的正念练习和非正式的正念练习。
正式的正念练习:一般需要单独找一块安静而不受打扰的环境,至少抽出一段时间进行刻意训练,包括正念觉察呼吸、身体扫描、正念伸展、正念行走等形式。就像我们要学习书法,需要花时间专门练习一样,学习正念的技能,也需要刻意的练习。
非正式的正念练习:适合我们在生活中随时实践。今天分享一种非正式练习,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转化我们和痛苦的关系,帮助我们回到当下。
三步呼吸空间练习:
第一步 把觉察带到当下的体验:觉察此刻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
第二步 缩窄注意的范围,觉察呼吸的感觉:可以是在鼻尖或人中、或是在胸腔或腹部,或是在双脚或脚心,或是在双手或手指。选择感受最明显的部位去觉察。
第三步 扩展觉察:开放全部的感官体验,并体会整个身体的感觉。还可以扩展到周围的环境中,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觉察周围的环境。
以上每一步,一般做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但这个练习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缩短或拉长时间。
小A会用沙漏的形状去记住这三个步骤中注意的特点——先体会一切感受,再收窄注意,最后再扩展注意。她会在工作间隙练习、遇到困难的情绪时练习,通过简单三步骤,跳出痛苦的漩涡,和当下重新建立联系。

通过练习正念,我们都可以逐渐发展出充满友善的觉知,这种觉知就像一口无边无际的大锅,涵容着锅里所有的食材。无论酸、甜、苦、辣,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无需添油加醋,也无需试图从锅里拿出任何一种。希望我们都能够容纳不同滋味,烹饪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丰富的生命大餐。
参考文献:
1.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2), 144–156.
以上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精神卫生686,作者巨睿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