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刘伶俐 鲁丹凤)为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履职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我校9月26日-29日举办了第九期教师心理技能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班面向2021、2022年新入职未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的辅导员、班导师开展,学生工作处部分教师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班导师等120余人参加培训。
学生工作处常务副处长汪昊在开班仪式上讲话(陈晓怡 摄)
开班仪式上,学生工作处常务副处长汪昊介绍了本次培训的目的、意义,传达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文件精神,结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文件重点解读了辅导员的九大职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板,强调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他以案例分享形式重申了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人员的责任与危机意识,勉励参培教师要珍惜机会、高度重视、认真学习。
心理中心科长鲁丹凤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我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其流程、辅导员、班导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心理服务工作情况四大方面为纲要,重点介绍了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模式及其构成,各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职责与要求,通过对我校近期心理服务情况解读和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辅导员、班导师工作专业能力提升和心理危机危机意识增强的重要性。
专家培训现场(陈晓怡 摄)
在系列专题培训中,南方医科大学赵静波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梁瑞琼教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周科慧副教授三位知名专家学者们采用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等方式,开展了《辅导员谈心谈话技巧》、《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理》、《怎样与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三场专题培训。《辅导员谈心谈话技巧》培训中,主讲人从高校辅导员、班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出发,引导参培教师将工作目标聚焦到重点学生和一般心理问题学生上来,从再现咨询对话的角度,以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学生案例入手,阐释基于问题解决的谈心谈话技巧;结合后现代积极心理学理念,传授了积极有效的焦点解决谈话的对话技巧,引导学生挖掘自身资源积极寻求改变;从心理访谈的原则、七类重点人群、心理危机评估等方面对谈话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处理进行了知识点的讲授。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理》培训中,梁教授结合大量的现实工作实际案例,讲授了如何识别、发现与干预心理危机,分清正常异常心理、理清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以及常见的心理危机表现和抑郁障碍的识别,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共鸣和积极讨论。《怎样与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培训中,周教授首先强调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并指出了辅导员与心理危机学生家长沟通中的要点,例如在家校沟通前,就应从多方面的资料收集信息,在沟通中把握“建立关系、健康第一、确定目标、平行沟通、有效沟通”的原则。周科慧副教授把家长分为知识型、内疚型、指责型、放任型四类,并阐述了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所应采取的不同技巧。
参培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陈晓怡 摄)
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均表示此次培训机会难得,受益良多。管理学院班导师徐晓华老师说:“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十分贴近班导师与辅导员的日常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干货满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稳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辅导员文秀老师表示:“通过此次心理培训,被老师们精彩的讲解所折服,课程中不仅学习到如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正确与学生交谈,还学会了面对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技巧,更感受到作为一名辅导员责任重大。今后还要更加努力,继续学习”。学生工作处甄诚老师表示:“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一线辅导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作为一线辅导员,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大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掌握倾听、共情、尊重等沟通技能,与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困扰,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据悉,本次培训班由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联合主办,心理中心承办。通过培训,一方面对辅导员与班导师们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开展谈话,更有针对性地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心理危机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更全面的认知。通过深入学习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基本知识与技巧,学会如何与危机学生家长沟通,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好地维护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
文字录入:陈晓怡 学生工作处;编辑:赵晶
(本文来自学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