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鲁丹凤)如何更好的帮助处于心理危机的大学生?
自杀想法、自杀行为是否可查可防?
如何区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行为?
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防治工作难题,近日,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高心委”)受教育厅委托面向全省高校心理专职工作人员开展了专题培训。我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张郡的带领我校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参与了本次培训。
会议现场(鲁丹凤 摄)
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高心委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邱鸿钟教授从近五年我省大学生自杀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省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个体和社会影响因素,并强调高校需提高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能力,各高校的分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需增强危机意识,全员接受精神卫生法和基本的精神疾病识别知识的专题培训学习,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保证全体学生接受心理教育。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试行预防为主、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省高心委常委兼副秘书长、心理学专家梁瑞琼教授、中山大学郭丽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课题组分别向大会做了提高学生心理危机识别能力的专题报告,报告强调了危机识别原则和干预技术,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需要教育工作者“温柔而坚定”的提供心理援助。从专家报告中与会人员还了解到我省在应激事件、易感素质、心理症状三方面开展了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自杀的预警筛选指标的研究,研制了从情感、行为、认知严重程度上构建了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等学生心理骨干“守门人”的行为观测预警线索的初步系统,为完善了三级心理健康工作可操作性、量化性,给各高校的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袁本新在培训班指出,与2015年相比,2016年发生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上升了22%,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高校要加强心理中心基础设施和人员配置,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春季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发季节,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不可忽视,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万无一失”,否则将会“一失万无”。 袁本新强调,心理危机中也代表着心理转机,危机能否转化成长的契机,是对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的考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从业人员需不断学习和提高,各高校也要从制度、经费上予以保证。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不仅包括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知识、全媒体时代危机舆情处理,并就高校中发生的危机事件行了案例督导和讨论,从实战角度促进参培人员的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全省100所高校学生处处长和心理专职出席了培训会议。
文字录入:鲁丹凤 华工广州学院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