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报告中首次公布新时期广东精神:
厚于德 诚于信 敏于行
名词解释
新时期广东精神
大会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据广东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省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标志着新时期广东精神表述语正式诞生。
广东于2011年11月启动了新时期广东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经过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及讨论研究,新时期广东精神概括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承传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
“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
“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
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必将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专家访谈 “德”“信”“行”提法针对性强
报告中提出,广东要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代广东精神。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认为,中国社会当前最缺乏的便是“德”、“信”、“行”。但另一方面,岭南文化在这方面又有优秀传统。广东有驰名中外的商业文化,商业交往最讲究的就是诚信。此外,广东人的基本精神是实干,“行”是主要特点。“新时代的广东精神既讲出了广东的传统,又讲出了要弘扬的基本精神,很有针对性。”
“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看来,汪洋的上述提法使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回到原位,以往在党政工作报告中很少见到如此明确的表述。广州社科院院长刘江华坦言,一些政府部门在现实工作中多少会存在官僚作风,有些人的公仆意识有所减弱。“报告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况。”
报告中还表示,幸福广东既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又包括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权益。当下,广东的政治权益保障应从何处着手?刘江华认为,目前能尽快推进的就是政府预算对外公开。
汪洋在报告中指出,建设幸福广东,要遵循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破除地域、户籍等限制,调整完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和“代际传递”。对此,蔡禾认为,中国确实已出现阶层固化的趋势,地位高的人获取更多利益的概率和机会大得多,现在提出这点很重要,让人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
报告提出把“底线公平”作为社会领域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导向。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岳经纶说,底线公平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最基本的原则,比如每个人都接受9年义务教育,住房保证每个人有最低限度的面积。
报告中提到,要完善食品安全溯源机制。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陈敏生认为,食品安全溯源机制是很好的制度保障,但必须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认为,报告提出建立为民办事征询民意制度,说明政府在依靠老百姓,政策也以百姓为依归。
(编辑:南方网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