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
【译注】对国家有利的就爱护奖赏它,对国家有害的就憎恶惩治它。
恶(wù):憎恶。
【评述】《晏子春秋》旧称春秋齐国大夫晏婴所作,实为后人依托并辑缀了晏婴
的言行所作。全书分为内外篇凡8 卷,215 章,展现了晏子的思想品格和道德风貌。晏子为齐景公国相,他提出对国家有利或有害来决定爱憎、赏罚的准则,对后人是很有启发的。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孟子・万章下》
【译注】有志之士不怕葬身山野,勇敢的人不惜丧失脑袋。
壑(hè):山沟。元:头颅。
【评述】《孟子》里这两句话是孔子用来称赞虞人有骨气,不怕牺牲。后人常引
用这两句来赞颂或勉励人们为了正义事业而坚持正义、视死如归。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九歌・国殇》
【译注】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刚毅的魂魄不
愧为鬼中英雄。
兮: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神:精神。子:你们,此指阵亡战士。
【评述】这是屈原悼念阵亡战士挽歌中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深切悼
念和敬仰之情。赞颂他们身死神活、不愧为鬼中英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夏
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与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屈原《离骚》
【译注】难道我自己还害怕灾祸吗?我担心的是国家的崩溃。
余身:我自己。惮:害怕。殃:灾难。皇舆:原指国君所乘的车子,此处借喻朝
廷、国家。败绩:溃败。
【评述】《离骚》全篇诉述作者身世、心志和遭遇。前部分表现了他要求改革、
坚持理想、誓不妥协的坚强意志;后部分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以及
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两句话是作者忧国报国思
想的充分表露。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译注】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
【评述】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儒家所主张的道德品行,孔子认为,在儒家道德品行
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利于国家而不追求个人的富贵。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
口占示家人》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显然就是对孔子这一
思想的阐发。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贾谊《治安策》
【译注】为了国家而忘掉自己的家,为了公众利益而忘掉私利,遇到好处不随便
追求,遇到祸害不随便躲开。
耳:语气词。前二句后来一般写作“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苟:苟且。
【评述】这是贾谊给皇帝奏章中的话。汉文帝时代,国家的统一遭到分裂势力的
威胁,贾谊提醒汉文帝关注形势的危急,并表明了自己在这一局势下的态度和立
场。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注】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个人恩怨放在后头。
【评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了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官职本在名将廉颇之下,
因为在几次外交活动中挫败了秦国的锐气而被赵王拜为上卿,廉颇心里就不平衡
了,总是找蔺相如的茬儿,蔺相如则处处主动退让。别人看不过眼了,蔺相如就
解释他之所以退让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也被蔺相如
的赤诚打动了,上门负荆请罪,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我们应该时时
牢记: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上!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注】总是想着奋不顾身地为国家的危急而献身。
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评述】这是司马迁对戍边名将李陵的评价,也是他的自许。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有之矣。
――班固《汉书・苏武传》
【译注】孔子说:“志士仁人,只有杀身成仁的,没有因贪生而损害仁义的”,
“出使在外,不辱没君王的使命”,苏武能做到这一点。
杀身成仁: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评述】苏武是西汉前期的政治家,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在此期间,苏武面对种种威逼利诱,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因此受尽折磨。到汉昭帝时,经营救,苏武终于回到祖国。他对祖国的忠贞,成了后世志士仁人的榜样。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译注】为了国家而不惜牺牲,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
投:接近。投死,即牺牲。
【评述】曹操击败袁绍、袁术、刘表等群雄,受封宰相,位极人臣。汉献帝把四
个县的土地赐给曹操作封地,曹操遂上奏汉献帝,将三个县的封地让出来,交还
给汉献帝,并对自己一生的志向做了回顾,表明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一切。这
封著名的奏章又名《述志令》。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译注】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评述】曹植是三国魏诗人。他作的《白马篇》描写了一位武艺高超、勇敢机智
的边塞游侠儿,在对他忠勇爱国的热情赞美中,表露了自己捐躯赴难、视死如归
的志向。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杂诗》
【译注】闲居无事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
【评述】这是曹植《杂诗》六首中的第五首。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对才华
出众的弟弟曹植很不放心,诸多防范。曹植虽然受封为王,但被剥夺了为国效力
的机会,这使他十分苦闷,只好借诗歌吐露自己的心声。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曹植《杂诗》
【译注】国仇确实还没有报,为了杀敌报国,我甘心情愿丢掉脑袋。
亮:的确,确实。不塞:不杜绝,指国仇未报。丧元:丧失头颅。
【评述】这是《杂诗》六首中的第六首。诗中的两句,充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
不怕牺牲的心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曹植《求自试表》
【译注】忧心国事而忘记小家,牺牲生命去拯救国难,这是忠臣的志向。
【评述】曹丕死后,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奔涛弧2苤踩衔�侄儿不会像兄长那样防
范自己,便毫不迟疑地向魏明帝上表,要求给他一个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一个备
受猜忌和排斥的人,能够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实在难能可贵。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出师表》
【译注】小心谨慎尽力劳苦,直到生命终结为止。
鞠躬:弯腰,表示恭敬、谨慎。已:停止。这两句后来引用时常作“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评述】在三国时代,诸葛亮接受了刘备临终嘱托,准备北伐中原,兴复汉室。
在临出征时,诸葛亮向后主上了著名的《出师表》。他那尽心报国不惜奋斗终生
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范哗《后汉书・马援传》
【译注】大丈夫总应该死在疆场上,用马皮裹尸回来安葬了事。
【评述】马援是东汉初年的名将,为了国家边境的安定屡屡南征北战。在一次部
下将士死伤过半的远征后,面对着前来慰问的亲友,马援讲出了这番掷地有声的
豪言壮语,令亲友无不动容。马援在62岁高龄时,再次自动请缨出征,不幸病死军中,实践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范晔《后汉书・陈善传》
【译注】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会只顾自己一家呢!
扫除:这里喻指整治。安:怎么。事:做,经营。
【评述】陈蕃是东汉后期的政治家。小时候,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嫌陈家太
脏,责问陈蕃怎么不把庭院打扫一下迎接客人,他就回答了这句话。这说明他从
小就有报国的大志。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当政,迫害忠良,陈蕃每次都挺身而出,保护正直的官吏和文人,因此受到宦官的嫉恨,最后遭到杀害,实践了他为国献身的豪言。
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
――范晔《后汉书・张奂传》
【译注】男子汉活在世上,就应当奔赴边疆报国立功。
【评述】张奂是一位名将。这是他在年青时对朋友讲的两句话,表明了他少年时
早已有为国效劳的远大抱负。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警》
【译注】壮烈之士爱国好像爱自己的家一样。
烈士:积极建功立业、重义轻生的人。
【评述】《抱朴子》是一本封建御用道教最早的理论巨著。爱国如爱家的思想,
应是葛洪早期的主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译注】时局危难才能表现出臣子的节操,社会动乱才可识别人是否忠良。献身
报答英明的君主,牺牲生命是为了国家。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殇,未成年而死。
【评述】鲍照是南朝宋诗人。他出身贫寒,受尽世家大族的压制排斥。一生不得
志,沉沦于下僚。但这些不妨碍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描
写了边塞的战斗生活,充满了反侵略战争的英勇战斗精神,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
义激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译注】宁愿当一名级别很低的军官,都胜过作一名书生。
百夫长:泛指下级军官。
【评述】杨炯擅长五言律诗。公元681 年,北方突厥族在甘肃一带侵掠,朝廷派裴行俭出征杀敌。时任崇文馆学士的杨炯,对敌入侵十分愤慨。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为国杀敌的志愿。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感遇》
【译注】感慨时势而总想着报效祖国,身在民间,也要拔剑而起,建功立业。
蒿莱:野草,杂草,引申指民间。
【评述】陈子昂才华横溢,心雄万夫。但因直言敢谏屡受打击诬陷,于是愤而辞
官归隐,最后还是被诬陷下狱,忧愤而死。这是《感遇》38首中的第35首,写于辞官归隐之前。虽然此刻陈子昂心情沉重,但他内心深处仍然燃烧着忧国报国的熊熊之火,也正因如此,他才得到后人的深深崇敬。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
【译注】谁不知道边疆的战斗生活是艰苦的呢?但苦也不怕,为了捍卫边疆,即
使是死了,人们还会闻到我侠骨的芳香。
【评述】王维是唐代诗人、画家。前期思想比较积极,其诗作反映了盛唐时期蓬
勃进取的精神。这首诗描写侠士从军征战的勇武精神和为国捐躯的可贵品格。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图忧。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注】 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评述】李自从小就有四方之志,以国家苍生为念。“安史之乱”
爆发后,李白目睹国家和人民遭受战火的洗劫,心急如焚。他怀着扫清胡虏、收
复两京的愿望,参加永王李磷的部队,不料却卷进了皇室的内部矛盾而被唐肃宗
流放夜郎(在今贵州境内),后遇大赦放归。虽历经磨难,李白爱国之情没有丝
毫消减,这也是诗人最可敬之处。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译注】我们一道感戴朝廷的恩典,为国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戴:感戴。朝恩:国家的恩典。
【评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感戴朝恩、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李白《侠客行》
【译注】即使身亡,勇武豪迈的气质也会百世流芳,不愧为世上的英雄了。
【评述】这两句诗是赞颂为国献身的将士,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杜甫《前出塞》
【译注】男子汉发誓以身许国,还有什么值得怨愤和惋惜呢!
愤惋:怨恨、惋惜。
【评述】杜甫的许多诗歌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歌唱。《前出塞》是“安史之乱”爆
发前的天宝末年的侍作。这两句是诗人勉励征夫以身许国。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谒先主庙》
【译注】从来诗人的忧国之泪,只能落寞地洒落在自己的衣襟之上。
【评述】这是杜甫流寓在成都时所作。“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还没有平
息的迹象,而诗人在远离平叛前线的四川又常常耳闻目睹军阀的拥兵自重、外族
的进扰、人民的困苦流亡。在拜谒成都先主庙(刘备庙)时,杜甫不禁为国家、
为民族的苦难默默地洒下了热泪。“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
厌世之想”,这就是杜甫能够得到人民永远尊崇的最根本原因!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岑参《送人赴安西》
【译注】从小就想着报效国家,不是为了做官。
封侯:做大官。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评述】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诗人。他五次出塞,赴边地从军,并写下大批以边
塞为题材的诗歌,《送人赴安西》即为其中的一首。他对友人劝勉:不要想着个
人的功名利禄,要多多想着为国效劳。这实际上也就是他自己的心声。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译注】要获取功名,只有跃马杀敌,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评述】这是作者送给他的同僚李副使的一首诗。诗中的两句既是临别赠言,也
是作者英雄气概的表露。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
【译注】只希望自己能长久地报效国家,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里来呢!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评述】戴叔伦是中唐时代的诗人。这首诗写活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充满了
激情。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韩愈《上李尚书书》
【译注】忠心奉事君王,为国担忧就好像是担忧自己的家事一样。
【评述】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反佛,以孔孟
道统的继承者自居。韩愈性格耿直敢言,曾多次因上书论事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
其中最出名的一次,当数上《谏佛骨表》,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舍利,几乎被杀,
后经他人营救,才免死贬到潮州。从中可以看出,韩愈的“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不是泛泛之谈,他是以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韩愈《送许郢州序》
【译注】把国家的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
【评述】韩愈的朋友许志雍准备到郢州出任刺史,而他的顶头上司于顿却在领地
中横征暴敛。韩愈就乘着为许志雍写序的机会,讽谏规劝一下于,要于真正把国
家的事情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少骚扰百姓。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
――林逋《省心录》
【译注】为国忧劳的人不会顾惜他的身体,关爱百姓的人不会欺骗他的上级。
罔:欺骗。
【评述】林逋终生布衣,至老不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
梅为妻,以鹤为子”。事实上,他并没完全超脱世事。他的《省心录》里的见解,
就露出了这个隐逸诗人灵魂中的另一面。
专利国家,不为身谍。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译注】一心为国家谋利益,不为自己打算。
【评述】司马光主张,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国家。这对后人很有教育意义。
孤思一许国,家事岂暇恤。
――欧阳修《班班林间鸠寄内》
【译注】我的所有心思都用在为国效劳上,自家的事情哪有闲暇去思虑!
许国:奉献祖国。恤:顾虑。
【评述】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发愤苦学,24岁中进士,官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这两句诗,体现了他先国后家、以身许国的可贵精神。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译注】报效国家的心,到死才会了结。
【评述】苏轼在仕途上几经沉浮,但他表示,自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改变报效国家之心。
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
【译注】我愿意将自己的血和泪寄托给祖国的河山,能洒到故乡一捧泥土也心甘
情愿。
杯(p6u ):捧。
【评述】此诗是李清照在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呈送给当时吏部侍郎兼枢密使
韩肖胄和给事中兼枢密副使胡松年的。希望和鼓励他们两人为国效力,同时也表
达了自己的爱国心愿。
一身之利无谍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
――胡宏《知言》
【译注】自己一人的利益不要去考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应该多多考虑;一时
之间的利益不要去考虑,有利于世世代代的事情就应该好好考虑。
【评述】胡宏虽然一生无意于仕途,但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中。胡宏曾经向
宋高宗上万言书,陈述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知言》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胡
宏人生观最好不过的一个注脚,尽管他著述不多,还遭到一些正统学者的非议,
但他在后世却得到许多人的尊重。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陆游《长歌行》
【译注】国仇未报已经年迈,但闷在剑鞘中的宝剑,于夜晚还发出声音来。
壮士:英勇豪壮的人,喻指作者。匣(xiá):此指剑鞘。
【评述】陆游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是一首述志之作。当时作者已
年届半百。诗中的两句,说明了作者虽然年老,但杀敌报国的壮志犹在。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陆游《太息》
【译注】我一生的心志像铁石~样坚强,忘掉家事,一心只想报效国家。
铁石心:坚强的心志。
【评述】这两句诗集中体现了陆游立志报效国家的赤诚宏愿。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书愤》
【译注】我的报国雄心壮志并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死后还能作鬼中的豪
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评述】这两句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报国激情,长期以来为人
们所传颂。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注】虽然官职低下,但我绝不敢忘记忧虑国事。
卑:低下。
【评述】陆游从小就立志报国,曾到陕南抗金前线,投身军旅。但在投降派主政
的形势下,像他这样主张坚决抗金的人,总是受到排斥打击,在中年就被革职家
居。但是,投闲置散并没有使陆游的爱国激情冷却,他仍然高歌着抗金、收复失
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译注】为了报效祖国,我可以死一万次。可是,直到鬓发苍苍,却仍然没有机
会。
青:在此是黑的意思。
【评述】陆游以身许国,可是长期以来,受到主和派的排斥压抑,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所以发出了这样英雄迟暮的喟叹。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译注】我僵卧在偏僻的孤村里不会自悲,时刻还想着为祖国防守边疆。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这里指边疆。
【评述】陆游不管处在何种环境,时刻都想着报效国家,这两句诗就是明证。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陆游《长歌行》
【译注】一个人如果不能像仙人安期生那样,入东海骑长鲸,也要像李西平那样,
亲手砍下叛贼的头,平定旧京,成就一番大功业。
安期生:传说中的古代仙人。李西平:唐德宗时的名将李晟。因平定朱;此叛乱,
杀朱��,收复长安有功,封为西平郡王。手枭:亲手砍下头。逆贼:指朱��,在
此借指金国侵略者。旧京:本指长安,在此借指北宋京都汴京(令河南开封)。
【评述】《长歌行》是一首爱国诗,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自己抗敌报
国的宏愿,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愤。这四句,就是他的雄心壮志的写照。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译注】本来知道人一死就万事皆空了,令我放心不下的只是祖国统一的大业还
没有完成。到国家的军队北伐平定中原的那一天。
在祭祀先人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元:原来。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乃:你的,你们的。
【评述】这是陆游的绝笔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85岁高龄的诗人走到了
生命的尽头。在临终前,诗人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宿青山铺作》),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他叮咛儿子,有朝一日北伐成功,一定要及时告诉他。这份沉甸
甸的临终嘱托,为陆游毕生充满激情的爱国吟唱,画下了一个最动人的句号!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译注】史大帅也好比女娲身怀珍贵的宝石一样,身怀绝技,必然会为收复中原
建树奇勋的。据古代神话传说,有一次天崩塌时,女娲炼五色石把天补好了。
袖里:意思与怀中相同。珍奇:表面的意思是指女娲补天用的石,实是喻指才华。
补天西北:即是收复中原的意思。
【评述】辛弃疾生活在祖国南北长期分裂的时代。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都被
金人和西夏占领着。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以收复中原故土作为他毕生的宏愿。他
常常以英雄许人,也以英雄自许。这首词是作者在史致道举行的宴会上作的。这
两句是对史致道的颂扬和期望,也是词人自己理想志愿的表白。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
――楼钥《送刘德修》
【译注】一生怀有忧国之心,永远保持敢说真话的正气。
【评述】楼钥是南宋政治家、诗人。为人耿直,遇事敢言,敢于顶撞权臣,甚至
向皇帝上奏也无所讳避,连宋光宗对他也有几分顾忌。正由于他有忧国之心,因
此一身正气是毫不足怪的。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注】我在世的时候未能拯救国家的危难,死后还要变成厉鬼去攻击敌人。
厉鬼:恶鬼。贼:敌人。
【评述】文天祥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宏大的报国志向。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
【译注】我的心也像指南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不肯罢休。
臣:作者自称。磁针石:指南针。
【评述】文天祥在元朝侵略军大举吞占南宋的紧急情势下,代表南宋到元军兵营
谈判,被元军扣留了。后来他千方百计逃离虎口。这首诗,就是他渡过扬子江
(即长江)时写的,表现了作者忠于国家民族的坚贞不渝的崇高品质。